硬骨鱼(bony fish)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所有种类之通称,包括现存鱼类的绝大部分,几乎包括世界所有供垂钓的鱼种与经济鱼种在内。科学术语Pisces亦指此而言。硬骨鱼纲指除了盲鳗、七鳃鳗等无颌类即圆口纲(Agnatha)及鲨、鳐、魟等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外,400多科2万种左右的现代鱼(真骨附纲 共2张 硬骨鱼
〔Teleostei〕)的种类和少数原始鱼。主要特征是具有至少一部分由真正的骨(与软骨对照而言)组成的骨骼,其他特征包括:大多数种类具泳鳔(有浮力的气囊),鳃室覆以鳃盖,
有骨质板状鳞片,头骨有接缝及行体外受精。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 共3张 硬骨鱼
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它们已具有原始的颚,偶鳍发育,成歪形尾。脊椎动物经历了一次几乎是爆发式的发展,淡水鱼和海生鱼类都相当多,这些鱼类包括原始无颌的甲胄鱼类;有颌具甲的盾皮鱼类;以及真正的鲨鱼类。还有与颌连结起来身长达9 米具重甲的鲨鱼状的节颈鱼类-邓氏鱼。
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类、甲胄鱼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因此,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到在泥盆纪晚期,由鱼类进化而来的两栖类登上陆地,标志着脊椎动物开始了脱离水体并最终征服陆地的演化历程。
原始硬骨鱼类具有机能性肺,但大多数后来硬骨鱼类的肺转化成有助于控制浮力的鳔。
泥盆纪中期,硬骨鱼类分化成走向不同进化道路两大分支:辐鳍鱼类(亚纲)与肉鳍鱼类(亚纲)。
硬骨鱼遍布淡水及海水水域,洞穴、深海、温泉中皆有其踪迹;各种外形与习性皆有。体型小自鰕虎(Pandaka pygmaea)的12公釐(0.5吋),大至旗鱼科(Istiophoridae)枪鱼和剑鱼的4.5公尺(15呎)长,及翻车魨(Mola mola)的900公斤(1吨)重。
在泥盆纪中期,一些更为进步的硬骨鱼类出现。骨骼中部分或者全部骨化成硬骨质。头骨外层由数量很多的骨片衔接拼成一套复杂图式,覆盖着头的顶部与侧面,并向后覆盖在鳃上。鳃弓是由一系列以关节相连的骨链组成;整个鳃部又被一整块骨片:鳃盖骨所覆盖。因此,它们在鳃盖骨的后部活动的边缘形成鳃的单个水流出口。它们的喷水孔大为缩小,甚至消失。大多数硬骨鱼类是由舌颌骨将颌骨与颅骨:舌接型方式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