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福""寿""双全"三部分构成:
"福"包含物质富足与精神顺遂的双重含义,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中祭祀礼仪的吉兆象征[2]
"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五福之首,《礼记》将其列为人生首要追求目标[2]
组合后的成语强调两要素兼备,形成比单一"福"或"寿"更完备的祝福体系[1][2]
现代语义解释聚焦于"幸福和年寿两样全备"的核心内涵,既可用于描述客观状态,也常见于祝寿场景。英文翻译采用"enjoy both felicity and longevity"的表达形式[1] 。
清代文学《红楼梦》第五十二回通过贾母之口首次使用该成语:"老祖宗只有伶俐聪明过我十倍的,怎么如今这么福寿双全的",展现其在世家大族祝福语境中的典型用法。《镜花缘》第七十一回用例:"要说个个都是福寿双全,这句话只怕未必,大概总有几位不足去處",反映该成语在古典小说中的写实性运用。
近现代作品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二四章写道:"你果然知书明理……必能体贴夫君,孝顺婆母,多生贵子,福寿双全",显示其在现代文学中仍保持传统祝福功能的延续性。
《禅真逸史》六回将成语与前世修行相关联:"若苦行精进得到时,今世就做那荣华富贵、福寿双全的人了",体现明代宗教文学对成语的因果论阐释。现代辞书普遍采用"幸福和年寿两样全备"作为标准释义。
组合结构主谓式结构决定其语法独立性,在句子中可承担:- 谓语功能:"老夫人晚年福寿双全"- 定语用法:"福寿双全的命格"- 补语扩展:"生活过得福寿双全"[1]
语用规则- 常与"儿孙满堂""家业兴旺"等祝福语形成组合表达[2]- 多用于长辈祝福场景,忌用于负面语境- 现代口语中偶见拆解使用:"求福不求寿"
《尚书·洪范》确立"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五福体系[2] ,其中:
"寿"位列五福之首,甲骨文"福"字已包含长寿元素[2]
清代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将"寿"字结构融入"福"字书写,形成"福中有寿"的书法艺术[2]
春节习俗中:
倒贴"福"字寓意"福到",暗含福寿双全的朴素愿望[2]
寿星图与蝙蝠纹样("蝠"谐音"福")的组合图案,成为民间美术的常见主题[2]
年龄群体差异:
老年群体更强调"寿"要素的实现[2]
中年群体侧重"福"的物质保障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