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用户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区域,其通信连接亦能随之连续移动,其通信活动不受影响,这种特性称之为移动性。[2] 移动性是指不论用户位置或技术环境如何变化,移动用户保持通信和接入业务的能力。通用移动性则是由Y.2001所定义的,即无缝的、无所不在的移动性。移动性包括业务连续性和不连续性两方面。前者表示移动物体(如手机)保持正在进行通信业务的能力,后者则反之。[3] 移动性
传统的移动性指的就是终端移动性,也就是用户可以在移动中使用某终端,用户访问业务的接入点不是固定的,网络具有标识和定位终端的能力。[4]
移动性管理用于移动台的位置区发生改变时,网络为保证其通信正常而进行的操作。包括移动台的注册和漫游。移动台注册是将移动台的特征如位置或状态报告给网络。移动台和网络都可以发起注册。移动台发起的注册是移动台通知服务提供者它的存在和希望得到服务。作为移动台的地理位置被注册后,网络可以给它传递呼叫。
当移动用户离开登记注册的系统服务区进入其他系统服务区时,而获得通信的能力称为漫游。如在北京的用户移动到天津,我们称之为处于漫游状态,在漫游状态下,用户的信息要从原来归属区的用户管理服务器复制到漫游区的用户管理服务器中。[5]
传统的移动性指的就是终端移动性,也就是用户可以在移动中使用某一终端,用户访问业务的接入点不是固定的,网络具有标识和定位终端的能力。 移动性
移动通信网主要解决的是终端移动性问题,2G/2.5G移动通信网对移动性支持主要体现在物理层和链路层上,包括位置管理、切换管理、漫游支持等。随着无线技术与Internet的发展,用户在异构的网络之间的移动性增强,对数据业务的需求增加,使得网络层更多地参与支持移动性。IP网将是未来的骨干网,所以IP移动性是网络层移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移动性实现技术中移动性的主要支持方,终端移动性又可分为边缘移动性(Edge Mobility)和主机移动性(Host Mobility)。
边缘移动性是指当移动节点发生移动时,由网络负责将数据流路由至移动节点的当前网络接入点。
主机移动性则是指当移动节点发生移动时,由移动节点自己负责将数据流路由至当前位置,而不需要网络的协助。
边缘移动性与主机移动性相比,边缘移动性的支持方是网络,而主机移动性的支持方是移动节点本身。边缘移动性的优点是实现时可借助于本地状态,可以在接近移动节点时改变路由,能够实现快速切换与平滑切换,而缺点是对本网络之外的移动性无能为力。主机移动性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全局范围内的不同接入技术的移动性,缺点是位置更新的信令负载大。边缘移动性采用的典型技术是蜂窝网络中的域内移动性管理和NetLMM,而主机移动性管理的典型技术是移动IPv4、移动IPv6及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