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金榜题名”。[1]
关于“金榜题名”的由来,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叫崔绍的人在病中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漂游到了阴间,看见有金、银、铁三种榜。金榜名列将相;其次是银榜;州县官都在铁榜上。所以之后的人们就认为金榜代表着名利地位,是做官的象征。[7] [4] 金榜题名
“金榜”就是古代揭晓科举考试殿试成绩的排名榜,“金榜题名”的真正来源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体现了家长和考生对考中理想成绩的愿望,寓意着考试被成功录取,启示人们努力成为竞赛中的优胜者。[5] [3]
成语用法
在句子一般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常与“蟾宫折桂”连用,“金榜题名”不宜写作“金榜提名”。[1] [2]
运用示例
唐·何扶《寄旧同年》: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3]
元·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2]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旬月之间,金榜题名,已登三甲进士。[1]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天从人愿,实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真乃可喜可贺之至。[6]
现代作家刘绍棠《这几个酸儿辣女》:一开头,她想叫大太子踩着我的脚印,从小学念到大学,当个金榜题名的文墨书生。[5]
现代艺术家刘宝瑞《连升三级》:看阁下印堂发亮,官运昌旺,如要进京赶考,保您金榜题名。[6]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因为参加礼部试的常科考生,考前必须到礼部报名投状,即填报履历。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由皇帝出题,阅卷大臣打分。获得前十名的考卷,呈送皇上御览,钦定后被赐予进士,但这还不是终审名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比如,以相扑、抓阄决名次赢得状元者有之,因能吃馒头感动皇上而中状元者有之,以书法博得皇帝赏识被钦点为状元者有之,因颜值不高落第者有之。更为奇怪的是,还有些考生,仅仅因为名字好听与否,或是侥幸名列前茅,或是无缘金榜魁首。[9] 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