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19日,李远哲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
1943年,进入台湾省新竹市国民小学就读,在校期间担任校棒球队及乒乓球队队员。
1949年,进入台湾省新竹中学,在校期间担任校网球队队员,并在学校乐团吹长号。
1955年,保送进入台湾大学化工系。 共11张 李远哲
1956年,转入台湾大学化学系。
1959年,从台湾大学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学士论文由郑华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导,研究用纸电泳分离锶与钡;同年,入学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20] 。
1961年,从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硕士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由浜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导,研究温泉沉积物矿质北投石(Hukutolite)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之后留任台湾清华大学担任助教一年,跟从C.H. Wong教授,分析tricyclopentadienyl samarium的X线结构。
1962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博士论文由马汉(Bruce Mahan)教授指导。
1965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劳伦斯国家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67年2月,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在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教授处从事博士后研究。
1968年10月,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及佛兰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7] 。
1971年10月,晋升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
1972年,返台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半学年。
1973年1月,晋升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1974年,返回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系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研究员[8] ;同年,成为美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