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妻的唯一孩子,即无兄弟姊妹(包括亲生兄弟姊妹、养兄弟姊妹、继兄弟姊妹)的孩子。
丰富多样的智力投资
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即使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安排时间开阔子女的视野,培养孩子多种多样的艺术兴趣,带领子女参观游览,解答子女的各种问题,陪孩子游戏,教子女背诵诗歌,学习计算机。因此,多数独生子女的知识面比较广,记忆力比较强,思维也比较活跃。
主观努力强,环境影响佳,成才效率高。利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伦敦奥运会中国冠军的年龄、家庭背景、训练背景、训练基地、教育背景、以及地域分布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中国奥运冠军的夺金项目分布在6个项目群中,其中技能难美性项目中获得的冠军的人数最多,为13个。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年龄在性别上,以及运动员的家庭背景上各有特征。在所有的奥运冠军中有78.7%的运动员来自一般或者是较好的家庭,71.4%的运动员是独生子女,80.85%的奥运冠军受过高等教育。影响奥运冠军成长及分布的因素主要来自主观努力,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影响。[1]
女性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女性受教育程度空前未有地高。
1979年以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禁止几乎所有城市家庭生育第二个子女。由于没有男性继承人竞争资源,父母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女儿的教育和福利上,这是经历数百年的重男轻女之后一个重大的转变。“她们基本上得到了过去只有男孩才能得到的一切,”哈佛大学教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专家瓦内萨·冯说。
在中国的城市里,像这样有才华的女性越来越常见,成为中国历史上接受教育最好的一代女性。在大学里,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女性,她们同男生的比例从来没有如此平衡过。专家说,这要归功于中国经济30年来稳健的增长、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投入和一个出人意料的因素:独生子女政策。
新中国成立,最早一部分人提出中国要节制生育,后来出现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社会学派的节制主义,中国老一代领导人也提出要节制人口。都认为中国人口太多,劳动力过剩,解决不了就业、穿衣吃饭、发展等问题,因此要控制人口增长。
50到70年代,吃饭要粮票,买东西要工业券、短缺经济、过剩人口。就业也是,不能满足充分就业。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现代化要工业发达,所以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控制人口增长。因此田雪原觉得当年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三中全会以前,相反的东西甭想发表,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时候田雪原才把给马寅初翻案的文章拿去发表。
1980年3月到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连续召开了5次人口座谈会。
前两次讨论今后二十年和更长远一些时间的人口政策,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应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