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原义指自然界与人文环境共同形成的优美景象与和谐时段,其概念核心包含时间维度的适宜性与空间维度的观赏性双重特质。唐代文学家杨炯在《送并州旻上人诗序》中首次使用该成语,原文"良时美景,始云蒸而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通过气象变化与地理景观的动态描写,生动诠释了成语的意境内涵[2] [3] 。
该成语在句法应用中具备以下特征:作主语时通常引介描述对象,如"良时美景令人陶醉";作宾语时多接续感知动词,如"诗人沉醉于良时美景"。其联合式结构使成语兼具描绘性与评价功能,既能独立构成判断句,也能作为修饰成分参与复杂句式。
与"良辰美景"构成完全同义关系,两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标注为可替换使用[2] [3] 。语义差异主要体现在"时"与"辰"的细微区别:"时"侧重时间段的延续性,"辰"强调时间点的特定性,但实际应用中该差异已趋于模糊[3] 。
除原始出处外,该成语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呈现多样化应用:宋代诗词常见其与节令描写结合,如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等场景[2] [3] ;明清小说多用于描绘园林景观或宴会场景,体现人物心境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现代汉语中仍保留该成语的书面语特征,常见于散文写作与景观介绍文本[3] 。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该成语参与形成特定接龙序列:作为接龙起始词时,可衔接"景星麟凤""景星庆云"等含"景"字成语[3] ;作为接龙中间环节时,常出现在"良工心苦→良时美景→景入桑榆"等组合中。接龙用法主要应用于语言教学与文字游戏场景[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