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和清八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朝在北京大兴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但最早对建筑天安门有间接影响的是元朝。
蒙古至元四年、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忽必烈兴建元大都。元大都皇城的南门叫灵星门,在现在的午门一带。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曾有一个“T”形的半封闭式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就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天安门。[20]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元大都在被攻破后被更名为“北平”。当时,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故宫尽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气”。后来,燕王朱棣称帝,并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就是皇帝在外时的行都。[21]
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并征调各地工匠、军士和民工,开始营造北京城的筹备工程。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城的工程正式开始,蒯祥被明朝选入京师,[21] 成为天安门的主要设计者。[23]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北京最早的天安门。其形状与后来的天安门大致相仿,但其规模较小,只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朱漆金钉。[21]
明天顺元年(1457年),遭雷击毁于火。[10] [22]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承天门。[1] [10] [22] [24]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京烧掉北京城九门城楼,承天门上半部荡然无存,只剩下五个门洞。[25]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