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跨国家的大经济圈如北美的金马蹄。世界上大的经济圈在世界经济和产业分工中具有重大影响。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范围内,美国三大都会区(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日本三大都市圈GDP占全日本的份额则达到70%,中国大陆三大经济圈占GDP总量的38%。[3] [4]
表现为内部具有比较明显的同质性与群体性,与外部有着比较明确的组织和地域界限。大地域的经济圈一般都有原材料生产区、能源生产区、加工区和农业基地,从而构成一种综合产业圈。如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综合产业圈,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综合产业圈,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综合产业圈都具有这种特点。而较小地域的经济圈往往只拥有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产业区,地方特色比较突出。 经济圈
有利于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专业化协作,使整个区域的整体功能得到很好发挥。
中国三大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日本三大都市圈,是指日本的三大城市群,即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东京圈)、名古屋都市圈(又称中部圈、名古屋圈)和大阪都市圈(又称近畿圈,大阪圈),统称东名阪。[5] [6] 日本三大都市圈
战后日本经济圈的建设,是在打破行政分割,积极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和发展城市与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1969年日本政府制定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将全国划分为7个经济圈:以东京都为中心的首都圈,以大阪为中心的近畿圈,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部圈,以札幌为中心的北海道圈,以仙台为中心的东北圈,以广岛为中心的濑户内海圈和以福冈为中心的九州圈。前3个在中央部分,为三大城市经济圈,后4个属地方经济圈。经济圈的形成多以城市为中心。
北美四大经济圈:大纽约、大洛杉矶、密西西比三角洲 和金马蹄地区(Golden Horseshoe,五大湖区)。
一般认为中国的城市群、经济圈正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之中,由于之前的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区划导致的条块分割等因素,缺少真正意义的区域经济合作和统一城市规划。到2005年,据认为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间通过磨合,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群,或者被称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基本形成,环渤海地区经济圈(主要指京津冀经济圈)正在渐渐形成。 山东半岛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