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在建立维也纳,称其为“Vedunia”,意思是”森林河流“。[180] [3] 公元15年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前线城市,用来防卫北边的日耳曼部落,罗马人称其为“Vindobona”,[4] [3] 在古高卢语中意为“白色盆地”。公元881年以“维尼亚”首见记载,这个名字很可能就是“维也纳”的来源。[4] [3]
维也纳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179] [178] 新石器时代起已有人居住在维也纳盆地,[3] 维也纳的几处火葬墓证实了青铜时代的瓮田文化和定居痕迹。维也纳有更早的铁器时代哈尔施塔特文化的证据,其表现为仍然清晰可见的墓葬和村庄遗址。[350] 铜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同样也在维也纳留下了人类居住的痕迹。[352] [351]
维也纳大约于公元五百年前建城,当时是凯尔特人的一座城镇,称其为“Vedunia”,意思是”森林河流“。[353] [3] 公元15年,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前线城市,用来防卫北边的日耳曼部落,罗马人称其为“Vindobona”(文多波纳),在古高卢语中意为“白色盆地”,位于今天的第三区。[354] [3] [4]
公元89年,皇帝图密善将第十三军团双子座从波托维奥(今斯洛文尼亚的普图伊)转移到文多波纳,多瑙河下游爆发了战争,罗马需要在潘诺尼亚增派军队来对抗达契亚人及其盟友,第十三军团的士兵建造了军团基地,该基地后来成为仍然被称为维也纳的中心。166年到180年,波希米亚的重要日耳曼部落马尔科曼尼入侵潘诺尼亚,文多波纳被占领,罗马皇帝马库斯·奥勒留重建了文多波纳。[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