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0月12日,胡聿贤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武昌,幼年随家迁至武昌。 共3张 胡聿贤
1940年,胡聿贤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13][14]
1942年,胡聿贤转入交通大学[11] 土木工程系学习[4] 。
1944年,胡聿贤转到重庆的交通大学[11] 土木工程系学习。
1946年,胡聿贤从交通大学[11] 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担任助教。
1948年,胡聿贤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留学,攻读结构工程。
1949年,胡聿贤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后来受聘担任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木桁架桥上弦杆的稳定问题。
1952年,胡聿贤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受聘在纽约一家桥梁设计公司工作,担任高级设计工程师。
1955年,胡聿贤响应祖国号召,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待遇,与钱学森等十几位中青年学者同船回国,胡聿贤夫妇回国后,在中国国内作了短期的参观考察。
1956年,胡聿贤到位于哈尔滨的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后改名工程力学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主持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从事结构理论和结构抗震研究工作。
1960年,胡聿贤的研究室转入地震工程研究,此后他长期在这一领域内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和科学实践。
1979年,胡聿贤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同年胡聿贤应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彭津的邀请作为客座研究员进行合作研究。
1984年,胡聿贤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胡聿贤调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5] 。
1991年,胡聿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6月,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成立,胡聿贤担任中心主任[6] 。
1999年,胡聿贤担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6年,胡聿贤担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 。
2023年10月30日20时46分,胡聿贤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