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
脂肪酸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以其长链状的碳氢化合物结构为特征,并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脂肪酸根据碳链的饱和程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饱和脂肪酸的碳链中仅含有单键,而不饱和脂肪酸的碳链中至少含有一个双键。
在分子结构上,脂肪酸由一个长的烃链和一个末端的羧酸基团组成。烃链的长度通常在4到36个碳原子之间,而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脂肪酸碳链长度为16到18个碳原子。脂肪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熔点、溶解度和疏水性,均受到烃链长度和不饱和程度的影响[1] 。
脂肪酸参与能量代谢,是细胞内能量储存(如脂肪)和传递(如甘油三酯的运输)的主要形式。在人体内,脂肪酸通过β-氧化过程被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生理活动所需。
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ω-3和ω-6脂肪酸它们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因为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这些脂肪酸,必须通过饮食摄取。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调节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促进大脑发育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然而,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脂肪酸的摄入平衡和种类选择是营养学和健康管理中的重要议题
1789年,法国Antoine Lavoisier 首次确定了脂肪和油的元素组成,发现它们主要由碳和氢原子组成,而淀粉和糖类则含有氧原子,他将后者视为脂肪的氧化物。
1805年, Michel-Eugene Chevreul 对动物脂肪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分离出具有酸性性质的脂肪酸分子,并阐明了皂化反应的原理,即通过碱处理脂肪或油,使甘油与脂肪酸分离。
1805-1806年, Chevreul 等人发展了基于脂肪酸在多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多次结晶和熔点测定的纯化和鉴定技术。
1854年, Marcellin Berthelot 成功地合成了脂肪,这是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有机物质。
1840年: Justus von Liebig 研究了脂肪酸的代谢,提出了糖类转化为脂肪的方程式,为后来的代谢研究奠定了基础。
1870年代: Felix Hoppe-Seyler 发现了磷脂。
1878年: Johann Ludwig WilhelmThudichum 描述了脑脂肪的化学组成。
1929年: George 和 Mildred Burr 的研究表明,缺乏膳食脂肪酸会导致大鼠出现缺乏症,证明了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中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必需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