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脆,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薄脆现是小吃,以前曾是清宫中的御膳食品。《北京琐闻录》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微服私访到圆明园,路过西直门广通寺,在忆禄居的薄脆大加赞赏,后传旨进奉,薄脆更加闻名遐迩了。老北京有“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的俗语。 共3张 薄脆
清康熙年间,西直门外一里许广通寺南,大道旁有一茶馆亿禄居,当时即售制“大薄脆”。亿禄居的大薄脆与众不同,是用香油所炸,分咸甜两种,火候适度,既香又脆,驰名于京城内外。这个小茶馆遂被人们称为“大薄脆”,而不称其正名。当时有一谚语:“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其它两项已无可考,惟亿禄居的大薄脆,据记载驰名将近二百余年。《北京琐闻录》中记载,康熙曾微服游圆明园,路过此地吃了一顿大为赞赏,以后,他传旨按期进奉,成了清宫御膳房的一种野味食品,从此,这家“大薄脆”更加驰名远近。 核桃薄脆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多次提到了薄脆。如“俩人每人啃着一张薄脆,倚着垂华门,你看我,我看你。”还有“妹妹,薄脆好吃吗?”“好吃,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现制现吃,也可以捏碎与菜馅拌和当素馅的原料,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小吃。通常放在煎饼中,与口感绵软的煎饼相得益彰。还有制作的名店有南来顺、大顺斋等。
薄脆饼,盛行于宋代。宋人笔记《西湖老人繁胜录》里就记载有“薄脆”、“宽焦薄脆”等。宋高似孙《纬略》卷四云:“似孙昔奉祀攒陵,得牙盘食,有所谓薄饵,状如薄脆,而甘脆特甚。”说明了此饼是一种非常酥甜脆美的点心。
到了明代以后,薄脆作为市售名点仍很受人喜爱。明人胡侍《真珠船》卷三云:“宽焦,即《武林旧事》所谓宽焦薄脆者,今京师但名薄脆。”《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亦有提及:“叫人把那些盒子端到船上:二盒果馅饼,两盒蒸酥,两盒薄脆。”
关于薄脆饼的制食法,明清烹饪古籍《饮馔服食X》、《食宪鸿秘》和《调鼎集》中均有记载。其传统制法是:“蒸面每斤入糖四两,油五两,加水和,擀开,半指厚,取圆(即圆形面片)粘芝麻入炉。”
《北京琐闻录》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微服私访到圆明园,路过西直门广通寺,在忆禄居的薄脆大加赞赏,后传旨进奉,薄脆更加闻名遐迩了。老北京有“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的俗语。
现今湖北应城市制作的“圆甜薄脆”,产品更加精美。北京、济南也有售,是为炸制者。
常见的特色薄脆种类有:
(四川)
原料配方:面粉2.5千克明矾75克精盐75克碱面35克花生油4千克(约耗2千克)
制作方法:
1.将盐、碱、明矾放在一起捣碎,放入盆内加温水500克,搅溶化,倒入面粉和温水1千克(夏天用凉水)和成面团,放在面板上按平。然后将面团横坚各叠三折,再放回盆内,盖上温布饧6小时后(冬季要放在温暖的地方),再放在面板上,揿成3厘米厚的大面块,面上刷一遍花生油,切成100个面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