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指个体生命存续的末期阶段,尤指老年人剩余的岁月。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创作的长篇神魔小说《镜花缘》,第六十八回中“此后有生之年,莫非主上所赐”成为其文献学溯源的关键例证[2] 。清代至近代文学作品多以此表达对晚年岁月的强调,现代汉语继承并发展了该用法。
作为偏正式结构的褒义成语,有生之年在句中主要承担主语或宾语成分[2] 。其语法功能具有以下特征:
语义重心落在“生”字,强调生命存续状态
使用场景多限定于老年人语境,如“耄耋之年的学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著作”[1][3]
不可拆分使用,“有生”与“之年”构成固定搭配
该成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存在以下语义关联:
近义词“耄耋之年”侧重年龄阶段而非时间长度[2]
反义词“豆蔻年华”形成生命初期与末期的语义对比[2]
同义短语“余年”可作替换使用,但文学色彩较弱
规范使用该成语需注意:
书写时“生”不可误作“升”,避免形近致错[2]
适用对象应具有较高年龄特征,青年语境中使用易产生语用失误
例句构造时需保持整体结构,如“在爷爷的有生之年,我们常陪他重游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