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珍生活在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在中国社会中孕育萌发,商业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商品经济的流通,海州作为港口汇聚了各地商客。因此《镜花缘》中也出现了林之洋出海贸易,唐敖弃儒经商的情景。[7]
乾嘉时期的学术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和复杂的形态,注重考据、强调实证的朴学迅速崛起,逐渐取代了宋代以来的理学而成为一代的学术主流,形成了“乾嘉学派”。李汝珍在小说中的社会批判和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理想与乾嘉考据派主张回归礼治的复古主义思想相关,同时随着海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知识分子的眼光开始转向海外科学研究,如《镜花缘》中涉及了很多医学、算术、地理、水利等方面的内容。[7]
《镜花缘》选择民间故事作为小说的题材背景:相传女皇武则天某次冬游上苑,一时兴起下旨令百花齐放。结果除事后被贬去洛阳的牡丹外, 绽放在不同时节的九十九种鲜花尽皆一夜盛开。武则天自己所写的《腊日宣诏幸上苑》一诗是这个传说的来源,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李汝珍从这个传说中得到灵感,他以 “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为罪过将干犯天条的众花神谪入凡间,托生为百名才貌双全的女子,历劫红尘。再以 “开女试”为名目, 将这些慧根早埋、仙魄独具的姑娘们云集京华。[22]
《镜花缘》一书作于嘉庆二年(1797)到嘉庆二十年(1815)之间,嘉庆二十年(1815)李汝珍致信许乔林,提到“《镜花缘》虽已脱稿”、“日前虽已完稿”,可见当时《镜花缘》即已基本完成,“稿成谁信经三易”,表明该书完稿后经历了三次修改。[18]
李汝珍(1763—1830年)清代小说家,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随兄赴连云港海州板浦场盐课司大使任所,寓居于此。[16] 少年时师从凌廷堪(约1755―1809)专研音韵学,因精通音韵之学,与他交往的学者也多为音韵学家,如被称为“板浦才子二许”的许乔林、许桂林兄弟。李汝珍是否取得功名,据胡适先生推测“他大概是一个秀才,科举上不曾得志”。历来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他曾短期当过官,有许乔林《送李松石县丞汝珍之官河南》为证。道光十年(1830年)李汝珍去世,其作品主要有《镜花缘》《李氏音鉴》。[7]
《镜花缘》一百回分两个部分。前五十回写武则天时徐敬业、骆宾王等起兵,企图恢复唐帝国政权,但全部失败。有一天,在残冬大雪严寒的天气里,武则天乘醉下诏书,要游御花园,使百花齐放。管百花的花神百花仙子不在洞府,找麻姑下棋去了。百花神无从请命,只得顺从下界帝王的命令,在冬天放齐了花。因此,百花仙子与九十九位花神被罚下凡,生长为一百名女子。百花仙子降生于秀才唐敖家,为唐小山。唐敖进京赴试,中探花,因他曾经与徐敬业等结拜弟兄,经人告发,革去探花,仍降为秀才。唐敖心中郁闷,名心顿淡,乃欲作海外之游。唐敖家在岭南,其妻兄林之洋[17] 常跑海外经商。唐敖乃附船漂洋,与林之洋及舵工多九公(原亦为一位老秀才,博学多闻)三人游历海外各国。最后唐敖至小蓬莱山,入山不返,修仙去了。林之洋回家,唐敖女唐小山想念其父,再附海船至小蓬莱寻亲。未见唐敖本人,但得其指示于泣红亭中看见一个石碑,刻着一百名才女的金榜。又得其父书信,劝其先回中国,赴武则天新开的才女科考试,使其改名唐闺臣。前半部比较精彩,以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为主角,述他们的漂洋故事、海外见闻。 镜花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