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Nihilism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ihil”,意为“什么都没有”。牛津英语字典认为它于1817年进入英语词汇Alain Ray的Dictionnaire historiqu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1995年修订版)认为它在1787年进入法语词汇,nihiliste最早于1761年使用,不过那时指宗教意义上的异教徒。Ray同时认为1829年出如今俄语中的nigilizm是由于这个词对于现代语言的浸透。 共8张 虚无主义
拉丁语中的不定代词nihil由nihilum减缩而成。
虚无主义有时被认为是对于真理不存在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其最极端形式下很难被证实。因为某些人认为它包含着一种自相矛盾的谎言:如果真理并不存在是真的,“真理并不存在”本身就不是真的,这样证明自身的错误。对此更复杂的解释是,真理也许存在,但在现实中不可触及。
但事实上,以上的论证并没有任何说服力。因为以上的论证是基于一个被我们称之为“排中律”的隐含假设(即“一个命题要么是真理,要么不是真理。”这一命题),也就是说在反驳虚无主义的“真理不存在”这一命题之前,先假设了“排中律是真理”。这其实是一种强词夺理的循环论证。虚无主义既然反对真理的存在性,当然也同样反对“排中律是真理”这一假设。所以,以上对于“虚无主义的自相矛盾”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也有人认为虚无主义者意识到真理虽然存在但在实践中不可达到,所以虚无主义者将寻求真理的行为看成是徒劳的。
“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一个再思考”,作者:刘森林,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文章认为,“虚无主义”有主要三个语境,四个含义:1.列奥·施特劳斯所谓特殊的德国现象,它认定现代文明在道德价值层面逐渐陷入“猪的城邦”;2.尼采所谓柏拉图主义,它一直把超感性世界认定为真实存在,同时把感性生成世界贬低为非真实的虚幻世界;3.认定现实世界是完全堕落和虚无的诺斯替主义;4.挣脱了柏拉图主义、历经新价值创造后最终仍否认一切(新创造的)存在之真实意义的彻底虚无主义,作为尼采虚无主义的隐微论解释,构成第四种虚无主义。 共2张 警惕和反对虚无主义
虽然屠格涅夫使虚无主义这个词被大家所知道,它是由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年-1819年)首先引入哲学领域。雅各比想用这个词展现出理性主义特色,特别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他认为所有的理性主义都可以减到虚无,这样我们应该试图去避免它,回归到某些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