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之一。1874年11月2日创刊于东京,创始人子安峻。初为市井小报,持“俗谈平话”的编辑方针,以刊载通俗小说为主要特色。办报方针是:“要敢于同左右两翼独裁思想作斗争”。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损失惨重,翌年正力松太郎接办后逐步振兴。1942年与《报知新闻》合并,更名《读卖报知》,跃为东京第一大报。1946年5月1日恢复《读卖新闻》刊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展到大阪、北海道、北陆、九州、名古屋等地出版。1986年有职工7606人,拥有独立的国内外采访通讯网,27个海外支局,国外常驻记者40名左右。同时还办有《读卖周刊》以及其他文化、体育事业。1977年以后,日发行量跃居日本各报首位,早刊892.4万份。晚刊481.6万份(1986)。 读卖新闻
《读卖新闻》(THE YOMIURI SHINBUN)是日本的第一大报,自1994年该报的日发行量突破1000万份后,1995年日刊与晚刊共发行1450万份,曾被《世界吉尼斯大全》列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日报,近两年仍雄踞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世界日报发订量百强”榜首。以2001年1月的发行量为例,《读卖新闻》比位居第二的《朝日新闻》发行量要多192万份,比第三位则多了631万份,2000年该报日均发行量更达到1408.1万份。
《读卖新闻》在总社中分别设有编辑局、调查研究出版局、广告局、营销局、事业局、制作局、媒体战略局等。《读卖新闻》报社编辑局下属的政治部、经济部、社会部、医疗信息部和主要针对日本老年人口增多而增设的社会保障部及地方新闻部等采访编辑部门,将每日采访来的新闻等进行初步编辑排版后,由值班的四五名采访编辑部副主任共同决定最后版面和稿件,进入“大版印刷”阶段。并在那里进行最后纠错,再用电脑照相的办法制成底片,通过内部网络,及时传送到分布在日本全国的27个印刷厂,可同时印刷。《读卖新闻》拥有大约10万投递员组成的投递网络,99%的报纸都是由他们直接送到订户手里。这个投递网络也兼做旧报纸回收工作。
《读卖新闻》现有记者2720人。《读卖新闻》有东京、大阪、西部(位于九州地区的中心城市福冈)3处总社,下辖海外总局、支局35处,国内分社343处,共378处。此外,还在华盛顿、伦敦、曼谷和北京设有4个海外总局。[1]
《读卖新闻》的印刷点遍布全日本,仅在东京都地区就有近10个印刷厂。印刷厂大都建在城郊高速公路旁,便于运报车进出,印刷设备也大都采用计算机控制。因印报量大,大报社的印刷厂仅为印报服务。开印时,按照先远后近的顺序,整个过程均由电脑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