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县背岭就是当年的上牌楼往北的方向,一条长长的胡同,大约两百米左右,再往北下坡就是被称作薛谭庙的地方。这与今天的位置相比,在占地上是很少的,只是一条胡同而已。至于为什么称之为“县背岭”,一般的说法就是靠近县衙,在当年衙门的上方,也就是背部,而且是当年是位置比较高的地方,就像县衙是躺靠着背椅,而且有土坡,所以“县背岭”的称呼就逐渐的叫出来了。 县背岭
说起县背岭这段历史,这里的老人们还是记忆深刻的。说现在的县背岭是看不见当年的繁荣的,而且今天的城镇建设很多的古建筑都已经没有了,即使还存在的一些建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也要消逝。
对于现在称呼的“县背岭”范围太广,老人似乎耿耿于怀,还说了一段趣闻,当年他家的位置就是在县背岭外面,是被称之为“上牌楼”的,离县背岭不远。当年他写信给外地的亲戚,回信按理说投递上牌楼是不会错的,但是这时这一片已经全部改为县背岭。邮递员根本不清楚什么上牌楼,于是信件打回亲戚那里。后来他去亲戚那里,亲戚问起这件事还以为他们搬家了呢,为此亲戚之间还很长时间闹别扭。
说起县背岭,今天还有的老建筑已经是很少了。在当街靠近马路的地方,在大路上就可以看见的,有一幢不同一般徽派建筑的窗棂,整体上是有着西洋样式的结构,尽管它也是盖瓦的,但是独特的缺少那种飞檐。老人告诉我说这是英式的建筑,是民国时期汪姓的人建的,当年他留洋归来在政府里干事,就是住在他家隔壁汪老娅的父亲(汪老娅八十年代在碧阳小学教学),据说做官还不小呢。
比较有名就是往北方向去有一户的人家,是一座典型的八角门坊的徽派建筑,祖上是清朝时期是在杭州做绸缎庄生意的,到了民国时期程巧元的时候,他乐善好施,广开善事,周济周边的百姓,特别是引进西药治好不少人的病,名声很好。
其实这房屋原先并不是程巧元祖上的,程家实际的住处是在桂林一带,即莲花芯那一片。
这里一般是属于黟城的另一户大姓——余姓。这里就是当年的黟城首富余灶发的家,当年的县城要建设,其中他独一户捐资修建城中的道路,把大街铺上石板。
按理说一般是近水楼台,从自家开始修建,但是他没有,而是从上牌楼靠近县背岭的地方开始往下把大街上全部铺上石板,所以县城的石板是很多的。小时候我们就看见过很多的街巷都是石板的,而且是花岗岩的石板,因为靠近县城的山上盛产这样的石头,今天的西街还比较完整的保留着石板路,就是当年他修建的。不过后来他并没有修到自己的家门口,就是到了西街为止,离自己的家大概才百米左右,这时候家庭突遭不幸,经济衰落,无法承担这样大的工程了,这项事情也就罢工了。按理说这么大的家业怎么这么快就坍塌了呢?这就是当年让鸦片害的,加上子孙不屑于经商,吃喝玩乐,坐吃山空,所以就垮了。当时县城有这样的一句话:余家好祖宗,程家好子孙。可见后来余姓比不上程姓是有说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