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0819矿业工程[1] 采矿工程
二级学科:081901采矿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采矿工程):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采矿工程)[2] :山东科技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 创新实验班(采矿工程):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贵州大学[4] 、辽宁科技大学[5] 、福州大学等。
本科院校: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新疆大学、贵州大学等。山东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等。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等。[7]
多年来,采矿界的工作者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大批科研成果的问世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向自动化、安全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宋振骐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鸣高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馨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鲜学福教授(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优秀人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对中国采矿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奠定了采矿业的高质量高素质发展的基础。 采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