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总科中最早出现的昆虫为粪食性和腐食性类群,锹甲科(Lucanidae)大约出现在15亿年前,而红金龟科(Ochodaeidae)和皮金龟科(Trogidae)则出现在约1.4亿年前。随后出现的是植食性的鳃金龟亚科(Melolonthinae),大约在8700万年前出现。大约在5600万年前,粪食性的蜣螂亚科(Scarabaeinae)迅速繁衍,而蜉金龟亚科(Aphodiinae)则出现在5300万年前。随着开花植物的出现,植食性的花金龟亚科(Cetoniinae)在4700万年前出现,犀金龟亚科(Dynastinae)出现在3800万年前,丽金龟亚科(Rutelinae)则出现在1500万年前[19] 。
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在其著作《自然系统》第1版中根据金龟子的鳃叶状触角首次提出了Sarabaeus属,其后他在《自然系统》的第10版中对该属进行了确立,并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可,该属也成为金龟总科的雏形。随后则是丹麦昆虫学家法布里修斯(Fabricius)、法国动物学家拉特赖勒(Latreille)等人对金龟子从认识到根据形态识别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分类系统[18] 。
1848年,德国昆虫学家埃里克森(Erichson)根据金龟子腹部气门着生的位置,将金龟子分为侧气门系和上气门系两大系统,进一步加强了鳃角类的三科——黑蜣科(Passalidae)、锹甲科、金龟科(Scarabaeidae)的分类格局。1945年,法国昆虫学家波利安(Paulian)将鳃角类划分为皮金龟科、棘角金龟科(Acanthoceridae)、驼金龟科(Hybosoridae)、粪金龟科(Geotrupidae)、金龟科(下设9亚科)、黑蜣科及锹甲科7科系统。1955年,英国昆虫学家克劳森(Crowson)提出了6科系统,包括黑蜣科、锹甲科、皮金龟科、棘角金龟科、粪金龟科、金龟科(下设8亚科)。1977年,法国昆虫学姐拉布洛科夫-克恩佐里安(Lablokoff-Kknzorian)又提出黑蜕科、锹甲科、毛金龟科(Pleocomidae)、棘角金龟科、皮金龟科、金龟科(下设18亚科)的6科系统。中国科学院昆虫学家章有为提倡将鳃角类甲虫归为单一的金龟总科,下设侧气门系与上气门系。侧气门系包括黑蜣科、拟锹甲科(Sinodendridae)、锹甲科及腐食型的粪金龟科、皮金龟科、驼金龟科、蜉金龟科(Aphodiidae)及金龟科。上气门系包括植食型的绒毛金龟科(Glaphyridae)、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臂金龟科(Euchiridae)、犀金龟科(Dynastidae)、花金龟科(Cetoniidae)、斑金龟科(Trichiidae)及胖金龟科(Valgidae)共17科[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