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确立蒿里山为魂魄归所,《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临高里山禅祭后土[4] [7] 。东汉时期因"泰山治鬼说"兴起,原帝王祭坛转型为阴司管理机构,陆机《泰山吟》"幽岑延万鬼"印证该时期民间信仰形成[4] [6] 。晋代《搜神记》明确记载泰山神主掌生死簿籍,至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将蒿里注解为"死人里"[2] [6] 。
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进行大规模扩建,徐世隆《蒿里山神祠记》记载新建森罗殿及七十五司衙署[3] [7] 。明清时期历经明成化三年(1467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等多次修缮,形成包含鬼门关、阴阳界的完整建筑群[7] 。
主体建筑森罗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制式,殿内设十殿阎罗塑像阵列,东西两廊塑有十殿阎君像及十八层地狱场景[1] [5] 。配建丰都庙供奉东岳大帝,与主殿形成"天人道场—幽冥核心"的空间轴线[4] 。元代建制包含:
三曹:天曹、地曹、人曹管理机构[3][5]
六案:轮回转世审核部门[5][7]
七十五司:具体执行追捕、审判的职能机构[2][3]
建筑群外围设有奈河桥、鬼门关等象征性构筑物,其中奈河溪上的石桥为亡魂必经审判通道[2] 。法国学者沙畹1907年考察记录显示,殿内壁画完整呈现地狱酷刑场景及善恶审判流程[7] 。
阴司管理机构实行分级审判制度,七十五司中包含:
追逮司:负责拘捕亡魂[1][3]
增寿司:核准阳寿未尽者还魂[4][7]
轮回司:管理六道转世投胎[5]
孽镜司:映照亡者生前罪业[5][7]
审判流程严格遵循"三曹会审"制度,需经天曹核对生死簿、地曹查验功德罪业、人曹核准轮回文书三道程序[3] [5] 。元代文献记载该体系具备"五日一决事"的行政效率,设有"三曹六案七十五司"等特殊机构保障流程运转[3] [7] 。
秦汉时期形成"魂归蒿里"基础观念,汉乐府《蒿里曲》成为丧葬挽歌,其创作与田横五百士殉葬事件直接相关[4] [6] 。魏晋时期泰山府君被赋予"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的神职,《云笈七签》记载其统领五千九百神兵[4] 。
唐代佛教地狱观传入后,十殿阎罗审判体系与本土信仰融合,形成"东岳主生、阎罗主死"的二元结构[2] 。至北宋时期,蒿里山冥府系统已包含森罗宝殿、七十五司的完整建制,民间衍生出"预烧纸钱赎罪"等习俗[5] [7] 。
1928年军阀张宗昌部砍伐蒿里山柏林修筑工事,导致主体建筑受损。1938年日军占领泰安期间,建筑群遭系统性破坏,森罗殿塑像、地狱场景浮雕等珍贵文物尽毁[5] [7] 。1951年考古发掘出土唐宋时期禅地玉册,印证该地作为冥府核心的历史地位[2] 。现存遗址留存元代《蒿里山神祠记》碑刻及明清修缮记事碑[3]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