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月浑子的果实是波斯和中亚人常见的食品。传说公元5世纪时的波希战争中,波斯人英勇无比,在恶劣的环境中愈战愈勇,最终打败了希腊人,其“秘密武器”就是士兵们吃了一种神奇的干果——开心果。因此,古代波斯国国王将开心果视为“仙果”。[4]
阿月浑子起源于中亚、西亚,是中亚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据考证,远在4000万年前第三纪时期,是亚热带旱生森林干燥地带中1个树种。已有5000年的栽培的历史,在西亚约有3500余年,在中亚约有2000余年,在地中海沿岸约有1500余年,在中国约有1300余年。[5]
阿月浑子在唐代由伊朗传入中国,在新疆南部的喀什、疏附县等地有少量栽培。引入栽培的最早记述为唐代的《本草拾遗》(公元739年):“阿月浑子气味辛温,清无毒。主治诸痢,去冷气,令人肥健。阿月浑子生西蕃诸国…”据此记载,中国的阿月浑子栽培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这个珍贵的果树在中国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新疆产区成龄植株只有零星分布。[5]
新疆喀什地区的阿月浑子是20世纪20年代初随民间交往,从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地区引入,在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的庄园种植。建国初,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有阿月浑子成年树30余株。1959年和1963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先后从前苏联塔什干和新疆喀什市引入种子试种,至1970年仅保存20%的植株,到1972年末已无存。在20世纪70年代伊朗王国首相赠送给中国10株带土的两年生阿月浑子苗木,栽植后,亦因夏雨高温、高湿感染褐斑病(Cerospora Spp.)(尾孢属)而枯死。中国西安植物园在20世纪60年代,从新疆喀什市引种阿月浑子成功,但未能推广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处于农户自发的零星分散种植,实生繁殖品种结果周期长、品质差,产量低,处于低质低效的自然发展阶段。[5]
1979年在原国家林业部支持下,喀什地区林科所培育阿月浑子营养袋苗木,于1982年在疏附县树木园营造了1.33公顷阿月浑子种子园,并在伯什克然木乡、多来提巴格乡建立阿月浑子果园,开始了阿月浑子栽培技术的探索研究。[5] 共5张 阿月浑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