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特指冬春交替阶段的特殊气候现象,具体表现为昼夜温差显著、急速升温与寒潮反复交替的天气模式[4] 。其核心语义聚焦于气候的不稳定性,既包含气温回升带来的暖意,又强调残留寒意的周期性反扑[5] [6] 。
现存典籍中最早见于李清照《声声慢》词作,原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通过气候描写烘托愁绪氛围[6] [7] 。宋人刘清夫在《玉楼春》中续用"乍暖还寒犹未定"强化该表达,两处词例共同构成成语的文献基础[5] 。后世文学创作中,该表达逐步脱离具体诗词语境,演变为固定成语[7] 。
部分学者通过分析《声声慢》文本意象(如'大雁南飞''梧桐落叶'),认为李清照原作实指深秋气候骤变[7] 。而现代汉语体系下,该成语因符合大众对倒春寒现象的认知体验,已形成特指初春气候的稳定释义[4] [6] 。这种古今语义差异反映了语言符号在历时传播中的适应性调整[7] 。
作为典型四字格成语,其构成包含动词性语素"乍""还"与形容词性语素"暖""寒",通过并列结构强化气候突变特征。在语音层面,平仄交替的韵律特征(仄仄平平)使其具备古典诗词的节奏美感。
常见于气象预警、健康科普等场景,如"早春二月乍暖还寒,需适时增减衣物"[4] [6] 。在文学创作中仍保留原典的比喻功能,借气候突变隐喻人生境遇或情感波动,如'改革进程乍暖还寒,需保持战略定力'[5] 。部分方言区存在"乍凉乍热"等变体表述,但标准语系仍以原成语为规范。
1.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1] 这里的“乍暖还寒”是说秋天的天气骤冷骤热。[2]
2.宋·朱淑真《中春书事》诗:“乍暖还寒二月天,酿红酝绿斗新鲜。”这里的“乍暖还寒”是说春天的天气忽冷忽热。[3]
3.宋·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