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由"震古"(震动古代)与"铄今"(显耀当世)两部分构成联合式结构,其本质含义是通过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彰显功业的非凡性。清代谭嗣同在《仁学》第四十六章中以"美释黑奴而封之……称震古铄今之仁政焉"为典例,成为该成语的标准文献出处。
作为联合式成语,"震古铄今"在语句中既可承担谓语功能,如现代文献中"勋高望重,震古铄今"的表述;也可充当定语成分,例如徐迟在《我们工地的农场》中描绘的"开天辟地、震古铄今的气势"。其适用对象特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成就与功绩。
与近义成语"震古铄今"存在用字差异,"铄"强调显耀的持续性特质,而"烁"侧重光芒闪耀的视觉效果。两者在语义上都指向超越时空的非凡成就,但语素选择反映了不同的意象侧重。另有"震古铄今"等成语在时间维度上形成对照,但核心语义范畴存在差异[1] 。
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包括: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中"勋高望重,震古铄今"的功勋描写
徐迟《我们工地的农场》描述建设场景时使用"工地上,大坝上,到处弥漫着一片开天辟地、震古铄今的气势"
现代文献中常见用于评价重大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突破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该成语的英语对应翻译"surpassing the ancients and amazing the contemporaries"准确传递了其时空跨越的双重语义,2017年第一范文网将其纳入"震字头成语"系统时,特别标注其作为四字成语的典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