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陈怀炯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家族行医已有200多年历史,陈氏先祖在清朝初年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湖北迁入四川,安居茶马古道重镇天全县,做起药材生意。在经营药材生意之外,陈氏家族子弟亦学习武功。学武易伤筋动骨,于是陈氏先祖便开始了“学武功、融中医”的探索,逐渐发展成小有名气的陈氏骨科。陈怀炯就是在这样的武医世家成长,他自幼跟随伯父陈和义一起习武、学医。[7] [8] [12] 陈氏家谱
1959年,15岁的陈怀炯成为陈氏骨科的第三代传人,完整学习了祖传的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伤外科等技术[8] 。从继承陈氏骨科私人诊所开始,陈怀炯就免费为贫困患者治病。[10]
1975年,时代浪潮中,为了能将所学继续服务群众,陈怀炯将诊所、独门骨伤诊疗手法和祖传药方都一起献给了国家,建立起集体所有制的天全县城关镇骨科医院。捐献诊所以后,他的挂号费仅收0.5元,此后坚持28年[10] 。1980年,医院更名为天全县中医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8]
1982年,著名作家魏巍在天全县采风红军遗址时腿部受伤被送到中医院,陈怀炯仔细观察了他的受伤部位,用手一摸就判断出骨折的位置。由于当时中医院没有X光机,魏巍被送到县医院拍片,结果X片子显示结果和陈怀炯的判断丝毫不差。魏巍由此叹服,并决定由他治疗。治疗20天后,魏巍康复出院回京。陈怀炯也因此与魏巍结下深厚友谊。[10] “大先生”为藏族同胞医疗
2005年,作为天全县中医医院创始人的陈怀炯在院长任上“退而不休”,继续在骨伤科门诊的坐堂行医。说是坐堂,其实是站着的“立诊”,这样的“立诊”从他15岁就开始了,65年从未改变。退休前,他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退休近20年来仍然坚持每天工作7小时[9] 。因为收费方式改为计算机收费,他才把挂号费调整到1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