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原为一无名渔村,四处草莽丛生,一片荒凉,位于马六甲河边,背山面海,形势险要,又有便于停泊小船的港湾,海盗出没,仅有居民数十,多为来自暹罗属地淡马锡的难民。 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不足,居民多以捕鱼为生。 共33张 马六甲
中国唐代开始,马六甲海峡成为东西交通孔道。[10]
1402年,来自苏门答腊的巨港王子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初到马六甲并建立起马六甲王朝,其随从占居民人数的大半。当时印度文化在马六甲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当地居民主要信仰佛教或印度教,许多地区甚至仍处自然崇拜。相较于长久盘锯马来半岛沿海与内陆森林的土著,拜里米苏拉等人无疑是外来民族。为了稳定国基,和当地土著和睦共处被视为马六甲立国国策。此外,因其与室利佛逝的渊源,在国防军事上得到了以海为生的海人(Orang Laut)之绝对效忠和配合。[10]
马六甲王朝历史上与中国联系密切。明朝同满剌加王国的政治、贸易关系有很大发展。[11] 据《明史》记载,1403年(永乐元年)10月明朝尹庆南巡,拜里米苏拉(拜里迷苏剌)遣使朝贡。1405年9月,中国皇帝明成祖封拜里米苏拉为满剌加国王,赠予诰印、彩币、袭衣、黄盖,并应拜里米苏拉请求刻制镇国石碑。该碑由郑和于1409年用船载到马六甲,立于三宝山上(该碑现已下落不明)。 共3张 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雕像
1411年,拜里米苏拉亲自率领妻子和随从540人朝贡中国,进贡麒麟,明成祖赐黄金相玉带、仪仗、鞍马,赐王妃冠服。九月拜里米苏拉王辞行,明成祖赐宴于奉天门,赐玉带、仪仗、鞍马、黄金、白金等。此后,拜里米苏拉及其子孙曾多次访问中国。[12] [11] 据《明会典》的记载,马六甲的贡品有四十余种,其中大部分并非马六甲的产物,由此推断马六甲在当时已经是商贾辐揍之地,举凡波斯、阿刺伯、印度及马来群岛之珍奇异品,几乎尽萃于此。[10]
第二任统治者伊斯干陀沙(Megat Iskandar Shah)为了调和与当地土著的关系,迎娶了巴塞公主,改信伊斯兰教。第三任统治者斯里马哈拉加(Seri Maharaja)仿效室利佛逝的遗制,建立起马六甲典章制度。第五任统治者苏丹目扎法沙(Sultan Muzaffar Shah)在位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