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出自《唐本草》《纲目》:叶廷珪《香谱》云:此乃树脂,形色类胡桃瓤,不宜于烧,而能发众香。汪机曰,或言烧之能集鼠者为真。《本经逢原》:安息香,紫黑黄相和如玛瑙,研之色白者为上;粗黑中夹砂石、树皮者为次,乃渣滓结成也;有屑末不成块者为下,恐有他香夹杂也。修制最忌经火。 安息香
安息香历来依赖进口,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报道,中国的粉背安息香树(分布云南、广西、广东)、青山安息香树(分布广西)、白叶安息香树(分布广西、广东)亦能生产安息香。经定性定量试验结果,除青山安息香树、白叶安息香树二种树脂的总香脂酸含量略低于中国《药典》规定之外,树脂的其他指标及化学鉴别反应均合乎《药典》规定。[2]
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录该品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即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aib ex Hart. )的干燥树脂。树干经自然损伤或于夏、秋二季割裂树干,收集流出的树脂,阴干。[3]
该品为不规则的小块,稍扁平,常粘结成团块。表面橙黄色,具蜡样光泽(自然出脂);或为不规则的圆柱状、扁平块状,表面灰白色至淡黄白色(人工割脂)。质脆,易碎,断面平坦,白色,放置后逐渐变为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加热则软化熔融。气芳香,味微辛,嚼之有砂粒感。[3]
⑴安息香树(分布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及爪哇《酉阳杂俎》):乔木,高10~20米。树皮绿棕色,嫩枝被棕色星状毛。叶互生,长卵形,长达11厘米,宽达4.5厘米,叶缘具不规则齿牙,上面稍有光泽,下面密被白色短星状毛;叶柄长约1厘米。总状或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被毡毛;苞片小,早落;花萼短钟形,5浅齿;花冠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为萼简的3倍;花萼及花瓣外面被银白色丝状毛,内面棕红色;雄蕊8~10,花药线形,2室;子房上位,卵形,密被白色茸毛,下部2~3室,上部单室,花柱细长,棕红色。果实扁球形,长约2厘米,灰棕色。种子坚果状,红棕色,具6浅色纵纹。野生或栽培于稻田边。[2]
⑵越南安息香(分布越南、老挝及泰国等地。中国云南思茅,广西亦产):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色,幼枝被棕黄色星状毛,后光滑。叶互生,卵形,长4.5~10厘米,宽2.6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圆或微楔形,全缘或近上部呈微齿状,上面光滑,下面除主脉和侧脉具棕黄色毛茸外,他处均被银白色毛茸;叶柄长0.6~10毫米。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被黄色星状毛;花多,白色;花萼高脚杯状,革质,有5~6短三角形的齿;花冠5裂,覆瓦状排列,裂片卵状披针形,花萼及花瓣外面密被黄色小星状毛;雄蕊10,长为花冠裂片的2/3;花药线形,花丝在管部不连接而分离,分离部分密被星状毛;子房半下位,卵形,扁压状,密被黄色星状毛,3室,花柱无毛,细小。果实卵形,长10~12毫米,被灰色星状毛,3瓣裂。种子1枚,偶2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