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包含两重语义范畴:本义指自然发生的灾害(如地震、洪水)与人类行为导致的灾祸(如战争、事故)[2] ,引申义则在特定语境中用以贬斥具有破坏性的个体或群体[1] 。其文献渊源可追溯至元代杂剧作品,《冯玉兰》第四折通过"天灾人祸"的设问句式,暗示灾祸成因的复杂性。
作为联合式成语,"天"与"人"构成对仗关系,"灾"与"祸"形成语义叠加。前段"天灾"为主谓结构(自然+灾害),后段"人祸"同为主谓结构(人类+祸患),两者并列强化灾难的双重来源。这种结构特征使其在表达复合型灾害时具备高度概括性。
在语法层面,该成语可承担句子主语功能(如"天灾人祸接连不断"),也可作为宾语使用(如"预防天灾人祸")[1] 。现代文学作品中,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当时我正在家里费尽心思地解决一个天灾人祸造成的难题",展现其在描述复合危机时的精准性。根据海词网2025年资料,成语接龙包含'祸中有福''福为祸先'等四字组合[2] 。
拼音标注为tiān zāi rén huò,简拼形式tzrh便于信息检索。英文翻译存在多个版本,主流译法包括"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汉程网,2025)与"calamities of nature and calamities imposed by other people"(第一范文网,2024)[2] 。谜语"病人遭雷打"(2024年资料)通过情景隐喻揭示成语内涵。
鲁迅在1934年致姚克的书信中写道:"但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体现该成语在近现代书面语中的生命力。据千篇国学2021年资料,成语接龙系统收录了"祸中有福→福为祸先→先声夺人→人众胜天→天灾人祸"等系列组合[2] ,展现汉语成语的链式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