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菌属由法国学者德坎度于1805年建立,作为白粉菌科的模式属[3] ,隶属白粉菌目下的戈洛文白粉菌族。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该属是白粉菌科的基干演化类群,已知5个组的物种均由该属分化形成。中国学者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确认其与钩丝壳属存在演化关联[1] [4] 。
菌丝体表生呈白色蛛网状,分生孢子梗产生链状分生孢子[7] 。闭囊壳直径75-140微米,具有双层壁结构[3] ,附属丝呈菌丝状且兼具直生与弯曲形态[1] [4] 。子囊成束排列,含2-8个无色卵圆形孢子[3] 。2023年在秋海棠科发现的新种Erysiphe begoniae,其闭囊壳内同时存在大小两种子囊(50.8-63.5×33.0-45.7微米与30.0-40.6×22.9-33.0微米)[2] 。
附属丝形态多样性为系统演化提供证据[1] [4] ,六道木白粉菌新种(Erysiphe abeliae)的混合型附属丝证实钩丝壳属起源于白粉菌属[1] 。2024年研究显示该属可分为5个组,其中白粉菌组(sect. Erysiphe)包含54个中国记录种[4] 。
主要侵染双子叶植物(占内蒙古寄生记录的85.8%),目前已发现寄生在57科371种植物上[6] ,包括忍冬科[1] 、小檗科、秋海棠科[2] [5] 等。2024年新增通泉草、何首乌等3种寄主记录[4] ,个别种如大豆白粉菌(E. glycines)具有重要经济危害[3] 。
内蒙古地区发现阿拉善白粉菌等3个新种[6] ,忍冬科寄主上命名六道木白粉菌新种[1] 。2023年在小檗科建立褐丝淫羊藿白粉菌新组合,蓝雪科寄主发现金黄白粉菌新种[2] [5] 。截止2024年,中国已报道该属新记录种包括博落回白粉菌和高松氏白粉菌[4] 。
作为典型的专性寄生菌[7] ,其菌丝通过单细胞吸器穿透寄主表皮,在温带地区易引发大规模白粉病流行[6] 。分生孢子萌发需要50-80%湿度环境,防治需选用具表皮渗透性的三唑类杀菌剂。大豆、烟草等重要经济作物常受害导致叶片枯落[7] 。
共23张 白粉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