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无法确定寻找对象(人或物)的具体所在位置。语义构成中:
"下落"特指需要查找的人或物的去处
"不明"表示状态未知的客观描述[3]
明代文献中已有完整用例,叶盛在《边奏存稿》卷五记载:"互相隐匿,以致下落不明,引惹衅端",反映该成语在明代官场文书中的规范使用。现代文学创作中,高阳在《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写道:"想到下落不明的亲人",展现成语在战乱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固定搭配:"下落"与"不明"构成不可拆分的主谓结构[3]
句式应用:
作谓语:"失踪人员至今下落不明"
作定语:"下落不明的文物"
与存在动词连用:"尚无下落"[3]
与"不知所终"存在语义重叠,但存在细微差异:
"不知所终"侧重过程终结性的未知状态
"下落不明"强调当前时空下的位置缺失[3]
民事领域:用于人员失踪报案、寻人启事等场景[1][2]
司法文书:在财产纠纷案件中描述遗失物状态
新闻报道:在军事行动报道中说明失踪人员情况[1]
英语:missing(如"missing soldiers"对应"下落不明的士兵")[1]
韩语:행방불명(字面直译"行方不明")[2]
法律术语:在法律文书中统一使用"下落不明"作为标准表述[1]
在现代汉语规范体系中,"下落不明"被明确归类为四字成语,其注音形式为xià luò bù míng(标准拼音)或ㄒㄧㄚˋㄌㄨㄛˋㄅㄨˋㄇㄧㄥˊ(注音符号)。根据汉语国际教育考试要求,该成语与'着落'构成语义对比组,前者强调实体对象的空间位置追寻,后者侧重抽象事务的解决途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