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复发明此输入法时正值他为台湾三军大学发展中文通讯系统之际,为纪念上古时期仓颉造字之精神,蒋纬国于1978年将此输入法重新定名为“仓颉输入法”。1980年,与宏碁公司共同发表世上首部具有中文操作系统、中文程序语言、中文套装软件的中文电脑——天龙中文电脑。
仓颉输入法适用于多种平台,主流操作系统和大部分电子辞典均有内嵌。一些线上汉字字典也采用仓颉编码作为检索工具。
1980年代初期,朱邦复在个人电脑上设计中文系统,以仓颉码为其根本,收字数万,效率甚高。
1982年,朱邦复登报公开放弃仓颉输入法专利权,并且极力推动电脑之中文化。现今大部分操作系统,甚至一些电子辞典皆附有仓颉输入法,为繁体中文最普及的形码输入法。
朱邦复本来想根据其“汉字基因”理论,建立一套“仓颉系统”,用仓颉码统一处理汉字的形、音、义、码、序、辨等六大问题。其中仓颉码的原始目的是汉字检索及排序,其取码具有字首及字身的概念,以字首做为分类,字身做为补充,如此便可让电脑“理解”汉字,进而达到组字、字义理解,甚至与人沟通的功能。
仓颉输入法24个基本字形
由于本以汉字检索为目的,仓颉取码依据视觉辨识原理,能反映汉字的细微特征,几乎所有不同字形或异体字,都有不同的编码,因此重码率为当今中文输入法最低者。仓颉输入法亦为一般系统中支持字库最大者,几乎所有系统可见的汉字,皆可用仓颉输入法键入,因此也成为汉字文化工作者选用的主要输入法。然而,在台湾,当今主流电脑系统只提供仓颉输入法,没有采用整套仓颉系统,因此许多原先的设计理念,如仓颉内码、字型产生器与极大字库等,都没有实现。[1]
朱邦复免费公开仓颉输入法,使电脑汉化得到很大的进展。现今大部分作业系统皆附有仓颉输入法。它是繁体中文使用地区最常用的形码输入法。
最新的公开版本是第五代。待公开的第六代,为十万字库设计,重码率低。字库收录历代文献用字,以仓颉码作字库内码。这版本现仅提供部分专家学者使用。
仓颉输入法的设计原意不单用来输入,更是一个整合的中文系统。汉字以仓颉码为内码,使汉字的字序分明,新字随时添加,没有大五码和统一码的收字不足、字序混乱的缺点。输出方面,汉字字形产生器以仓颉码为基本,自动产生字形。不需储存每一个字的字形,大大减少所需记忆空间。(例如朱邦复于1989年推出用第五代仓颉的聚珍整合系统,提供符合汉字结构的字数百万,有七万为实际用字。)由于输入输出统一以仓颉处理,取码可以与字形一致。现时以第六代仓颉(又称苍颉)为内核的中文系统,用来建构收录中国历代文献的汉文史资料库,仓颉系统的优点得到发挥。 第一、二代仓颉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