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性被定义为“积久成习的行为方式或风俗等行为”[2] [3] [4] ,属于文化术语范畴。其在学科框架中与历史继承性、发展性等概念并列,共同构成传统行为模式的稳定性特征[3] 。
晋末“五胡”入主中原时期,汉族通过风俗的保守性维系文化认同,使得胡人反而逐渐接受汉化。这一现象表明,保守性在社会动荡中能成为文化存续的关键屏障[1] 。
2022年教育领域研究将其纳入社会属性范畴,指出保守性与教育的历史继承性存在辩证关系[2] 。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进一步明确,该特性反映教育体系对传统行为模式的传承作用,属于典型的文化惯性表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