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通过"卑躬"与"屈膝"两个具象动作的组合,形成复合意象。"卑躬"强调躯干弯曲的谄媚姿态,"屈膝"则突出膝关节下压的屈服动作[2] 。这种由具体肢体语言到抽象精神状态的延伸,完整呈现了丧失尊严的讨好行为特征[1] 。
宋代魏了翁在《江陵州丛兰精舍记》中记载"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通过描述朝廷官员对权贵的谄媚之态,为成语确立了历史语境[1] 。卑躬屈膝的使用场景由官场扩展到市井生活,如姚雪垠《李自成》中描绘商贾讨好官吏的情节[2] 。
近义词体系包含"阿谀奉承"(侧重语言讨好)、"奴颜婢膝"(强调身份差异)等,反义词则形成"不卑不亢"(态度得体)、"宁死不屈"(气节坚守)等对比项。成语接龙延伸出"膝行肘步"(形容畏缩)等关联表达,构成完整的语义矩阵[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