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以来,博物学一词往往是与还原论、实验方法为特征的数理科学、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相对立的认知传统。博物学也使用数学和实验方法。由于生物学及其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发展,19世纪后半期以来,博物学的综合性的意义已逐渐减弱,到20世纪下半叶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很少使用。此外,natural history一词,也常以动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animal)、人口自然志(natural history of population)等意义广泛使用,此时这个词组可灵活翻译。
博物学如今已经衰落,但在科学史、文明史中博物学贡献很大。历史上的著名博物学家有亚里士多德、色弗拉斯特(亚氏的大弟子,植物学家)、布丰(1707~1788)、林奈(1707~1778)、约翰·雷(John Ray)、居维叶(1769~1832)、拉马克(1744~1829)、赖尔(1797~1875)、达尔文(1809~1882)、拉塞尔·华莱士(1823~1913)、法布尔(1823~1915)等。
生物分类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等能有今日的进展都与他们的“博物”分不开,他们的杰出工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乃至世界观。卢梭、歌德、梭罗等,均是博物学家。到了20世纪,当然也有不少出色的博物学家,如劳伦兹(1903~1989)、迈尔(1904~)、威尔逊(1929~)、古尔德(1941~)、戴维·阿滕伯格(1926年~)等等,但这时博物学的地位则一落千丈,原因是学科分化了、向纵深发展了。 中国也有一批杰出的博物学家,如沈括、曹雪芹、贾祖璋、竺可桢等。
魏晋时,中国涌现了许多博物学家,陆玑、张华、郭璞就是著名的代表人物。魏晋博物学的兴起是中国传统知识积累的成果,传统各种学术中对博物学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名物学、地志学、农学、本草学、图学等。魏晋博物学具实用、志异和知识累积的特征。总之,魏晋博物学是中国知识进化史上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