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莱和笛木乃》的原始素材可追溯至印度梵文寓言集《五卷书》。6世纪,《五卷书》被译为波斯语,题名仍为《卡里莱和笛木乃》。8世纪中叶,阿拉伯作家伊本·穆格法根据波斯语译本将其转译为阿拉伯文,并进行了增删与再创作,使其更具阿拉伯文化特色[2] [3] [6] [7] 。
全书共68个动物寓言故事,采用“框架叙事”结构,每章以独立故事阐明哲理,并嵌套多个子故事[3] 。主要内容包括:
治国之道:如狮子与公牛的故事,探讨统治者与臣民的关系[3];
人际准则:通过鸟类集体御敌的寓言,强调合作与智慧[3];
善恶辩证:以卡里莱与笛木乃的冲突,揭示人性复杂面[3][4]。
拟人化叙事:动物角色被赋予人类性格,如豺狼象征狡诈、狮子代表权威[3];
多元文化融合:保留印度寓言原型,融入波斯叙事技巧与阿拉伯语言风格[3][7];
散文典范:语言简练典雅,开创阿拉伯散文艺术新高度[3][4]。
作为第一部专为儿童创作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之一[1] [5] ,该书奠定了阿拉伯寓言文学传统,直接启发《一千零一夜》的框架结构[3] [7] 。其希伯来文、拉丁文译本传入欧洲后,影响拉封丹等寓言作家[6] 。现代学者视其为研究阿拉伯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文本[4] [7] 。
伊本·穆格法在翻译过程中创新性地加入政治隐喻与社会批判,使作品超越单纯寓言,成为反映阿拔斯王朝社会思潮的镜鉴[3] [5] [7] 。他明确提出“为少年儿童创作文学”的理念,被公认为世界儿童文学先驱之一[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