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 黄埔建军
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1军,军长蒋介石。[4] “建国湘军”为第2军,“建国滇军”为第3军,“建国粤军”为第4军,福军为第5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6军。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7军。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革命,其部队改编为第8军。
第1军至第8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1军)何应钦/缪斌;(2军)谭延闿/李富春;(3军)朱培德/朱克靖;(4军)李济深/廖乾五;(5军)李福林/李朗如;(6军)程潜/林伯渠;(7军)李宗仁/黄绍竑;(8军)唐生智/刘文岛(1926年8月前)。
1926年至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国军为主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一是直系吴佩孚、二是奉系张作霖、三是由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
1926年7月9日,北伐军8个军,约10万人誓师北伐,北伐军总司令为蒋介石,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7月12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主张》,14日国民党发表《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两党一致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国军北伐。 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
北伐军分三路进军,在三个战场进行作战。初期,北伐军的第4、7、8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并占领了长沙、平江、岳阳,后又在湖北境内的汀泗桥、贺胜桥与吴佩孚主力进行决战;1、2、3、6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 叶挺独立团
北伐军从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也由10万人增加到25万人。 北伐战争
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同左派的武汉政府对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取消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史称“宁汉合流”;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8月蒋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在龙潭击败(龙潭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