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始为杨县。隋朝义宁二年(618年),改杨县为洪洞县。[1] 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涛澎湃。又据《旧唐书·地理志》,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又据《山西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
上古至商
尧、虞舜、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属冀州之域。
西周
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今县城东南9千米范村一带。赵城为赵国,今赵城东北1.5千米简子城为赵国故城。 大槐树景区
春秋洪洞为晋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后为羊舌月八食邑,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始为杨县。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
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一带;赵城属彘县,治所在霍州,均属河东郡。
西汉
因之。
东汉
彘县在阳嘉三年(134年),改为永安辖赵城,杨县仍旧。
三国
杨县、永安均属魏。
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
西晋
沿魏制,永安县的治所曾一度设在今赵城东北7.5千米的仇池。
南北朝
十六国,两县均属平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