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联合国赞助的财金会议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
1944年7月22日,会议上签订了成立国际货币基金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的主要设计者是费边社成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以及美国副财政部长亨利·迪克特·怀特(Harry Dexter White)。
1945年12月27日,协议条款付诸实行。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成立,是为二战完结后之重建计划的一部分。
1947年3月1日正式运作。
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39]
1980年4月17日,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2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6日早间发布了一份官方公报,在公报中,IMF总裁拉加德确认,希腊方面已经同意在2015年4月9日如期偿还其应偿付的IMF到期借款。
2015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报其外汇储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拖延多年后,终于在2015年行将结束时获得美国国会通过,迎来即将生效的曙光。根据该方案,IMF的份额将增加一倍,约6%的份额将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代表性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此,中国跻身IMF第三大成员国,而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均进入前十位。[1]
2016年1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IMF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已正式生效,这意味着中国正式成为IMF第三大股东。中国份额占比将从3.996%升至6.394%,排名从第六位跃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
2016年3月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将从2016年10月1日起在其官方外汇储备数据库中单独列出人民币资产,以反映IMF成员人民币计价储备的持有情况。[1]
2022年4月16日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批准成立新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信托”,以帮助低收入国家和脆弱的中等收入国家应对构成其宏观经济风险的长期结构性挑战,包括与气候变化和大流行病有关的挑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欢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