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见于宋朝叶大庆所著《考古质疑·卷五》"大率如诗如画皆以形容逺景为工"[1] [2] ,现代释义为形容事物兼具诗歌的意境美与绘画的视觉美。其近义词包含"诗情画意""美轮美奂""风景如画""如梦如幻"等,反义词则有"枯燥无味""枯燥乏味""味如鸡肋""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等。典型用法如"蝴蝶点缀的大自然如诗如画"(2021年语例)[2] ,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复合审美评价。
在摄影艺术中,实现"如诗如画"效果需满足双重标准[3] ,即形式美(如构图、色彩、技术表现)与内涵美(如意境、情感传递):
形式层面:通过曝光控制、留白处理等技术手法,构建画面要素的黄金比例与色彩和谐
内涵层面:运用虚实结合、情感留白等表现方式,激发观者的联想与共情例如人文题材摄影,需通过服饰细节、环境氛围等元素传递历史厚度或文化积淀,方可达致"如诗如画"境界[3]。
与"如诗如画"同属"A如B如"结构的四字成语包括[4] [5] :
侧重情感状态:如痴如醉、如泣如诉
强调行为特征:如火如荼、如履如临
描摹感知体验:如梦如幻、如饥如渴这类成语通过叠字强化修辞效果,其中"如诗如画"特指美学评价维度,与"如兄如弟"等表人际关系的成语形成语义区分[4][5]。该成语出自宋朝叶大庆的《考古质疑·卷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