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出生于上海。祖籍海南省文昌市[18] 。她的父亲宋嘉树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挚友和同志,父亲的爱国热情和民主进步思想深深影响了少年时代的宋庆龄。得知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时,宋庆龄正在美国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她充满激情地写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为“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而欢欣鼓舞,言辞中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和革命的理想主义。[19]
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后成为孙中山先生的秘书,给处于艰难困苦中的孙中山先生以极大鼓舞。1915年,她和孙中山先生在异国他乡结为革命伴侣。从此,患难相依、生死与共。她忠诚坚定、恭谨谦逊,尽心配合孙中山先生的工作,悉心照料孙中山先生的生活。在他们的东京寓所里,“经常坐满来自亚洲和世界各地的革命者”。在孙中山先生完成《建国方略》等纲领性著作的过程中,她起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她参与起草过许多具有历史性影响的电文、宣言,出色地担负起整理文件、处理函电等繁重的日常工作,成为伟人身边的得力助手。
宋庆龄同志自觉把自己的生命同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1916年,她跟随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回国,千里奔走、南征北战、讨袁反段、护国护法,用自己的言行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五四运动中,宋庆龄同志与孙中山先生并肩战斗,热情赞扬学生的革命斗争精神,满腔热情地接见学生代表,有力支持了爱国学生运动。
1918年,宋庆龄同志为孙中山先生代拟电文,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孙中山致列宁的函电中,大量电文出自宋庆龄之手。她参与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苏联政府代表越飞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人的多次重要会谈,协助对国民党实行改组,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成为革命联合战线的组织形式。
1921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她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全力保卫孙中山先生的安全。
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叛军进逼,形势危急。宋庆龄对孙中山先生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坚持先送孙中山先生撤离险境,自己留下来吸引和牵制叛军,表现出全心全意献身革命的坚强意志和卓越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