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澳大利亚州珀斯(Perth,WA)沿海一个小镇度过童年,17岁中学毕业,进入柯廷大学学习文学创作。温顿在澳大利亚文坛享有“神童”的美称,八九岁便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后埋头写作,其作品曾多次获奖,其中四度获澳大利亚最大的文学奖项“迈尔斯·富兰克林奖”,两次入围英语文学大奖“布克奖”。《浅滩》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获1984年“迈尔斯·富兰克林奖”。其时作者年仅24岁。《云街》是他另一部代表作。从他的作品蓝背鱼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环保主义者。
蒂姆·温顿出版了8部长篇小说、4个短篇小说集、6部儿童小说,以及多部非小说著作。他的书被译成11种语言出版,多部作品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和广播剧。他曾3次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2次获得布克奖提名。有长篇小说为《露天游水者》《浅滩》《天眼》《冬日的黑暗》《云街》《骑手们》《蓝背鱼》和《肮脏的音乐》,短篇小说集《分离》《至少两个》《血和水》和《岔路口》。[2] 蒂姆·温顿作品《浅滩》
蒂姆·温顿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深层意义,且又十分好读,所以既受批评家的喜爱,又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温顿是目前澳大利亚最多产、最负盛名的年轻作家,几乎每部作品一问世便引起批评界的注意。在创作方面,他崇拜弗兰纳里·奥康纳、马克·吐温、霍桑、福克纳、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此外,澳大利亚作家斯托也曾对他产生过影响。他的众多小说尽管在内容和技巧上各有千秋,但仍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点来。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为小地方的小人物,生活在海边的小镇,而主人公又多半是年轻人。小说中的年轻人在人生的危机时刻,往往有一位长者试图作“逢凶化吉”的点拨,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主人公会陷入更险恶的处境。三是作品中常常有点点滴滴的《圣经》训示和经文引用,并使之产生寓意深刻的联想,让人物达到一种庄严崇高的境界。最后,小说的结尾大多为开放性,矛盾并未解决,留待读者自己去思考。[3]
著名杂志《外国文艺》评价蒂姆·温顿的作品说,蒂姆·温顿的小说,往往通过一个寓言式的故事,用极短的篇幅,极俭省的笔墨,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当今社会繁华背后的现代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咫尺天涯”的隔膜感。平白的文体背后潜藏着发人深思的“大义”,这就是温顿的风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