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走乌飞”中“乌”指代太阳(源自三足金乌神话),“兔”指代月亮(源自月宫玉兔传说),通过日月交替运行的自然现象比喻时间快速流逝。该成语在《汉语成语大词典》中被标注为“乌飞兔走”的异序形式[2] ,二者均以“金乌”“玉兔”指代日月,构成联合式语义结构。
该成语直接出处为唐代韩琮《春愁》诗句“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1] ,其中“金乌”“玉兔”首次以并列形式出现。明代唐寅在《春日花前咏怀》中化用此典,写下“管甚个兔走乌飞,白发蒙头”,进一步强化其时光流逝的文学意象。宋代晏殊《清平乐》中“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及韦庄《寓言》诗句“兔走乌飞如未息,路尘终见泰山平”亦为该成语的典型应用实例。
“兔走乌飞”作为十二生肖文化与时间认知结合的产物,依托兔在传统文化中的温顺灵动形象构建隐喻。汉代《淮南子》中“月中有兔”的传说为成语提供神话基础,而“走”“飞”的动态描述则凸显日月交替的不可逆性[2] 。这种以动物特征映射抽象概念的认知模式,体现了汉语成语中生肖隐喻的典型范式。
该成语属联合式结构,“兔走”与“乌飞”为并列关系,共同构成完整语义[2] 。在句子中多充当宾语(如“不觉兔走乌飞”)或补语(如“叹兔走乌飞”),修饰时间流逝的主语。其语法功能与近义成语“日月如梭”类似,但更强调神话意象的文学性。
与“兔走乌飞”语义完全等同的异形词包括:
乌飞兔走:出自《封神演义》“乌飞兔走,瞬息光阴”,词序调换但核心语义不变[2]
兔缺乌沈:见于唐代罗邺《冬日寄献庾员外》“兔缺乌沈欲半年”,以“缺”“沈”替代“走”“飞”强化日月盈亏意象
其他近义表达如“白驹过隙”“光阴似箭”等,虽语义相近但缺乏生肖文化映射。
该成语自唐代起被广泛用于诗词创作,典型例句包括:
宋代严仁《多丽》“人间世,虚名得似,兔走乌飞”,借以感慨人生短暂
元代关汉卿《南吕·一枝花》“兔走乌飞,搬不尽古今兴废”,将时间流逝与历史变迁并置
明代《警世通言》“乌飞兔走,瞬息光阴”,直接引用异形词强化叙事节奏
这些应用凸显该成语在古典文学中兼具写景与抒情的双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