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这个名称来自“鲜卑利亚”,也就是说源于中国北方民族之一的鲜卑民族。因此,西伯利亚自古就是中国游牧民族的生活地带。[3]
清人何秋清《朔方备乘》、丁谦《后汉书鲜卑地理考证》都提出“西伯利亚”即“鲜卑利亚”之音转。台湾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提到:“鲜卑利亚误译为西伯利亚,大抵始于明清之际”。又载,“1687年清廷与俄帝缔结尼布楚条约,1689年划定中俄边界,西伯利亚………广大土地始一并丧失”。现代人说起“西伯利亚”,只道是外国;说起“鲜卑族”,又都知是古中华民族之一支。靠近白令海峡的鲜卑人过海峡去美洲,似乎顺理成章。[4]
西伯利亚的名称可能来自塔塔尔语(鞑靼语),意思就是“沉睡之地”(Sib Ir)。西伯利亚鞑靼人以此为国家名称建立西伯利亚汗国,后来被莫斯科大公国征服,西伯利亚此名词进入了俄语。
亦有一个解释,西伯利亚被解作昔班的地方,因为他的封地位于西伯利亚。
又有一说,沙俄以锡伯族的族名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而在中国古地图上,西伯利亚被称为罗荒野。
早在石器时代以前,西伯利亚已经有人居住。末次冰期时代气候寒冷,所以当时的水位比较低。现时的白令海峡,当年有一条陆桥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现时美洲原住民的大多数人口都是透过这条陆桥从西伯利亚来到美洲的。 共5张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亦是古代不少强悍民族的摇篮。匈奴、鲜卑、突厥、鞑靼、蒙古及女真等等各种民族都是从西伯利亚崛起的。
唐朝时,西伯利亚中南部(包括贝加尔湖)首次纳入中国版图,西伯利亚东南部的外兴安岭及其以北地区在唐朝中期后也纳入唐朝版图。[3]
1218年蒙古帝国灭西辽,1219年西伯利亚南部并入蒙古帝国版图,1271年蒙古帝国本土可汗忽必烈建立元朝,当时的外蒙古、外东北、库页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属于元朝的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元朝时蒙古地区全部纳人中国版图。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西伯利亚大部分,往北一直延伸至北冰洋沿岸,往东一直延伸至西伯利亚以东的白令海和堪察加半岛。[3]
东斯拉夫人前往西伯利亚旅行可追溯至11、12世纪。根据基辅罗斯历史书往年记事记载:当时诺夫哥罗德人与西伯利亚猎人建立贸易关系,最远到达叶尼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