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硕
李涉,唐代洛阳人,自号清溪子,约生于唐大历四、五年间,即公元769年至770年。早年与其弟李渤卜居庐山香炉峰下白鹿洞中,后从事陈许辟行军,未几,以罪谪夷陵宰。唐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元和六年为峡州(今属湖北宜昌市)司仓参军,后遇赦得还。不久,征起为太学博士。宝历元年(825)十月,因武昭事流徙康州(今属广东省德庆县)。
按《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傅璇琮主篇)并未指出李涉流放康州之后的事,只是以其《南溪元崖铭并序》说:“余因谪去炎海,途由桂林”,去其弟李渤(时任桂州刺史)处。后渤于宝历二年(826)罢归洛阳。“涉是否同时北归,不得而知。”
李涉流放康州时,将近60岁,在古代当属晚年,李涉当时的思想从其《南溪元崖铭并序》之铭文“元崖之下,可以穷年”,可以看出其归隐之心。《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七收录有李涉的一首诗《谢王连州送海阳图》:谢家为郡实风流,画得青山寄楚囚。
惊起草堂寒气晚,海阳潮水到床头。
李涉在收到王连州的《海阳图》时,正逢其由“楚囚”(贬为峡州夷陵当司仓参军)遇赦而结庐“草堂”于洛阳之时,此时的李涉就已有了归隐之意。“因盘桓归洛下,营草堂,隐少室。身自耕耘,妾能织紝,稚子供渔樵。拓落生计,伶俜酒乡,罕交人事。”只是因为后来有“宰相累荐”,才“征起为太学博士。”自太学博士流徙康州之后,他已对官场的升黜迁徙,奔波劳累十分厌倦,其归隐之心十分迫切。
《谢王连州送海阳图》隐约可见其有意于海阳,海阳当为潮州之海阳,王连州就是王仲舒,字弘中,他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谪为连州司户参军,曾建喜燕亭,韩愈为其做《喜燕亭序》。
据李叶稠民国手稿《官硕李氏族谱》载: 揭邑梅岗都官硕乡(今揭东县玉窖镇官硕村)的二世祖为李涉,进士出身,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后升太学博士,能诗,与唐代才子李涉的身世相同。《族谱》还辑录其《哭田布》诗和《邠州词献高尚书诗二首》,内容也相同,只是《邠州词献高尚书诗》在《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七中为三首,漏了一首,其内容是:朔方忠义旧来闻,尽是邠城父子军。今日兵符归上将,旄头不用更妖氛。
由此可推知唐代才子李涉放逐康州之后,便按王连州送的《海阳图》,择地在海阳之官硕创乡,其一世祖当为李涉之父亲,殿中侍御史李钧。
李涉之后代人才辈出,在宋一代,共有李南仲、李庚、李宣及李瑛、还有李子昌五人登进士。清代揭阳县令刘业勤,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县志,为表彰李子昌开创官硕李氏基业的功绩,把其列入寓贤志内。殊不知,李子昌及官硕李氏后代,乃是唐代太学博士李涉之后。[1]
大脊岭,在原揭阳县东北部(现属揭东玉窖镇半洋村境内),是与潮安县分界的大山。其山横跨两县,地势高耸,主峰海拔273米,有如屋脊,故名“大脊岭”。它是小北山脉的支系。揭阳地势,北部诸山如屏,称“大北山”。其脉向东延伸,为大脊岭,向西延伸,为卅岭,形成一个新月形,拱抱着揭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