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大平寰宇记》载: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平定江南,在今江西境内设置十八县,均由豫章郡统辖。其中县治设于今宜春市境内的有宜春县(治所在今袁州区)、新淦县(治所在今樟树市)、建成县(治所在今高安市)。当时,因宜春地域“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12]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宜春市的区域范围隶属九江郡。[1]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宜春建县,[6] 两汉时期隶属豫章郡。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置安成郡,宜春一带,分属豫章、安成两郡。[1]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宜阳县,[58]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设巴山郡,辖丰城一带。梁末,又设豫宁郡,辖奉新、靖安、铜鼓一带。是时,市域分属豫章、安成、巴山、豫宁4郡。[1]
隋初,废郡置州,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袁州(治所在宜春县)。其时,今袁州区及樟树市西部为袁州所辖,樟树市东部为吉州所辖,丰城市为抚州所辖,其余诸县及樟树市以北均为洪州所辖。隋炀帝大业初,改州为郡。洪州复为豫章郡,吉州复为庐陵郡,袁州改为宜春郡。几经反复,唐乾元初又改郡为州。唐代市域基本上分属洪、袁、吉3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曾设靖州(治所在高安)。辖高安、宜丰、上高、万载及樟树一部分。武德七年(624年),改靖州为米州,旋又改米州为筠州。武德八年(625年)筠州废。五代吴时,市域仍分属洪州、袁州、吉州。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析高安、新淦县地置清江县,以萧滩(今临江镇)为县治。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复设筠州。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洪州改为南昌府。分属袁州、筠州、吉州及南昌府。[1]
北宋初南昌府复名洪州。宋淳化三年(992年),增设临江军(治所在今樟树市临江镇)。是时,则分属袁州、洪州、筠州和临江军。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改筠州为高安郡,绍兴十八年(1148年)复为筠州。隆兴元年(1163年)改洪州为隆兴府。宝庆元年(1225年),改筠州为瑞州。是时,则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军和隆兴府。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隆兴府、临江军、瑞州为隆兴路、临江路、瑞州路,隶属江西行省。于袁州设总管府,隶属湖南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年)江西行省与泉州行省合并为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复为江西行省。同年,升袁州总管府为袁州路,隶属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隆兴路为龙兴路。是时,分属袁州、瑞州、临江、龙兴4路,均隶属江西行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