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高5-8米,树冠金字塔形,直立分枝;老枝紫红色,树皮起伏不平,常有裂痕;小枝浅红色,粗壮,节间短,无毛;冬芽卵圆形,紫红色,有数枚覆瓦状排列鳞片,边缘有细齿,通常无毛,极稀鳞片边缘有睫毛。叶片长圆倒卵形或长圆披针形,稀长椭圆形,长7-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细密圆钝锯齿,有时呈不明显重锯齿,幼时齿尖常带腺;上面深绿色,主脉和侧脉均明显下陷,下面淡绿色,中脉和侧脉均明显突起,侧脉弧形,与主脉呈锐角,两面无毛;托叶膜质,线形,先端长渐尖,边缘有腺,早落;叶柄长1-1.3厘米,无毛,通常在顶端两侧各有1-2腺体。[1] 共19张 杏李
花(1)2-3朵,簇生;花梗长2-5毫米,无毛;花直径1.5-2厘米,萼筒钟状,萼片长圆形,先端圆钝,边有带腺细齿,萼片与萼筒外面均无毛,内面在萼筒基部被短柔毛;花瓣白色,长圆形,先端圆钝,基部楔形,有短爪,着生在萼筒边缘;雄蕊多数,花丝长短不等,排成紧密2轮,长花丝比花瓣稍短或近等长;雌蕊1,心皮无毛,柱头盘状,花柱比长雄蕊稍短或近等长。核果顶端扁球形,直径3-5(-6)厘米,红色,果肉淡黄色,质地紧密,有浓香味,粘核,微涩;核小,扁球形,有纵沟。果期6-7月。[1] [9]
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1] 天津、河北(昌黎)、山东(青岛)、广东、陕西(洛川)、新疆(吐鲁番、库尔勒、莎车、伊宁、巩留),[6] 在杏和李适生区的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1] 杏李对土壤要求不严,抗干旱、寒冷的能力强。[3]
常见品种有香扁、荷包李、雁过红、腰子红等。抗寒力强,但抗病力不及普通李。[1]
杏李结束休眠较晚,萌芽较早,栽植时间以落叶后的11月上旬到萌芽前的3月中下旬为宜。定植方法跟其他果树相同。定干高度一般为60厘米。剪口下个芽留在北方较为适宜,以利培养主枝。定干时,注意剪口稍倾斜,斜面在芽的对面。[4]
杏李幼树以短果枝及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对修剪反应都较为敏感,因此,在夏季修剪中应以疏枝为主、少短截,疏除内膛密生枝、重叠枝、萌蘖枝,改善树体结构,提高通风透光条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