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在随后的几年中,小剧场戏剧的影响悄然渗透于全国各地,导引人们在话剧出现危机、大剧场的演出不甚景气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来实现话剧自身的突破与提高,招引观众重新回到剧场。
1989年4月,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这是在大剧场极度不景气的前提下,话剧人为坚守阵地、争取生存而进行的一次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
90年代初期以后,“小剧场”戏剧开始重新“复兴”,小剧场戏剧在京、沪地区发展迅速。出现了9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两个“小剧场”演出热潮,涌现了一批“成熟的”“小剧场”艺术工作者,在演艺市场的总体颓势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戏剧的市场处境,以孟京辉为旗号的先锋戏剧逐渐得到观众的认可。
然而也有圈内人担忧,与以前相比,如今的小剧场话剧趋向于幽默和娱乐性,看重的是噱头,以“娱乐大众”为最主要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然而不管怎样,从一些大城市小剧场话剧七至八成的上座率来看,小剧场话剧的蓬勃和兴旺,已经对中国的话剧演出市场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2005年,搞笑戏剧开始占据市场,又一批青年戏剧人开始探寻突破市场压抑力量的办法,“青年戏剧节”应运而生,青年戏剧蓬勃发展起来。
2020年10月,郑州市首届“黄河杯”小剧场艺术节拉开帷幕。历时一个月的文化惠民活动,上演脱口秀剧《最佳配角》、脱口秀、戏曲、话剧、相声、儿童剧等一大批优秀节目。[1] 郑州市首届“黄河杯”小剧场艺术节的举办及一批有筋骨、有内涵的都市剧缤纷绽放,打开了一扇感知郑州的窗户,是文化惠民的有力尝试。[1]
郑州脱口秀俱乐部创始人、脱口秀剧《最佳配角》导演/主演蔡志鑫认为:小剧场多藏于街头巷尾,上演的话剧生活气息浓郁、大众化气质鲜明,能让观众在快乐放松的同时得到艺术享受和思想共鸣。更为难得的是,剧场观众与演员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举手投足间都是面对面、心与心的互动交流。这是小剧场艺术的魅力所在。[1]
戏剧家们普遍认为,小剧场同博物馆、咖啡馆一样,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之外的社会交往空间,能够满足接收、表达和创造的精神需求。小剧场也成为青年戏剧工作者的摇篮。
以林兆华、牟森、孟京辉为代表的“戏剧人”,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小剧场上演他们的作品,作品表达了他们对过于依赖文学剧本、表现手法单一的传统戏剧表现出了强烈不满。让戏剧获得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戏剧表达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并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目标。
林兆华
1936年生于天津,1951年参加工作,1956年调入八一厂工作,做过录音等工作。195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61年分配到北京人艺工作,初为演员,1978年开始任导演,1984年任副院长,1993年任人艺艺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