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海湿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部,地处黑河末端,海拔902米,历史上水域面积曾达2600平方公里[3] 。受人类活动影响,20世纪60年代西居延海干涸,东居延海于20世纪90年代完全消失。2000年启动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后,东居延海自2002年恢复水面,2018年水域面积达68.88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仍保持稳定补水状态。
2001年起实施黑河分水工程,通过跨省区调水年均补水约2亿立方米。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四级责任体系,累计开展巡查1.15万次[4] 。2020年成立湿地保护中心,组建专业巡护队伍,累计救助野生动物67只[2] [5] 。2023年拟列入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强化法律保护[6] 。沙化治理中种植梭梭树1000余亩,减少泥沙入湖量超30%[5] 。
鸟类多样性显著提升,从初期记录的十余种增至12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包括黑鹳、遗鸥等10种。2022年监测显示高峰期栖息数量超10万只[2] [5] ,2024年观测到火烈鸟等罕见物种。水生植被面积从1000亩扩展至3万亩,芦苇覆盖率达60%[3] 。鱼类资源恢复明显,鲤鱼、鲫鱼等种群规模扩大,周边胡杨林面积由24年前的30万亩增至45万亩。
作为黑河流域唯一的尾闾湖,居延海湿地维系着额济纳绿洲的水循环平衡[4] 。生态恢复使周边年均沙尘暴次数较20年前减少80%[5] ,地下水位上升约1.2米[3] 。湿地水体对区域气候调节作用显著,夏季降温幅度可达3-5℃。通过蒸散发年均向大气输送水汽约1.2亿立方米,有效改善局地小气候[4] 。
2019年接待游客21万人次,成为额济纳旗重点生态旅游区[3] 。湿地管护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培养专业技术人员15名[5] 。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显示,年固碳量达2.3万吨,水土保持效益超5亿元[4] 。科普教育功能凸显,累计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120余场次[3] [5] 。
居延海湿地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