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年久月深"由"年""久""月""深"四个时间名词组合而成,通过叠加强化时间维度,表达时间跨度极大的语义特征,与"年深月久"同义。该成语与"年深月久"互为变体,二者在文献中的使用具有完全等同的语义价值[1] [2] 。现代汉语工具书普遍采用"指时间久远"作为标准释义,并通过英语对照"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补充跨文化理解维度。
元杂剧《灰阑记》第二折中"我则道在这住所年久月深"的用法,是目前可考最早的文献实证[1] 。明代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描写"花园门年深月久"的场景,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二回记载"门闩年深月久滑溜异常"的细节,均展现了该成语在古典小说中的使用范式。这些用例证实了成语自元代至明清时期的持续使用脉络[1] [2] 。
作为联合式成语,其语法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四个语素呈现"名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的对称组合
可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典型用法如作定语("年久月深的老宅")、作状语("年久月深地积累")
在语用层面常与描述事物变迁、习惯养成的语境结合,例如"随着年久月深,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2]
该成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形成以下关联网络:
近义词群:年深岁久、年深日久、天长日久、长年累月
反义词群:一朝一夕、瞬息之间[1][2]
变体形式:年深月久(调换"久"与"深"位置的同义表达)这种词汇关系网络反映了汉语时间表达体系的丰富性,通过不同语素组合形成语义相近的表达体系[1][2]。
在当代语言实践中,"年久月深"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
基本释义:形容时间久远,同“年深月久”[1][2]
文献出处:引用元代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的文献用例,印证成语的历史渊源[1]
地质变迁:说明自然地貌的形成过程,如"年久月深的流水侵蚀造就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2]
该成语在学术著作、文学创作及日常表达中仍保持活跃使用,2025年百度汉语、汉典等权威平台均将其收录为标准词条[1] 。第一范文网等教育类网站将其列为成语学习重点,通过例句解析帮助学习者掌握其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