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作为第一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现代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10]
粤方言又称粤语、白话等,以广州话为代表。[11]
广州话(英文:Cantonese),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1] ,是广州市民众主要的生活语言,[6] 属粤方言广府片。[7]
广州话主要口音: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其中以西关口音和东山口音为重。当时,广州城内多为官府驻地,方言以东山口音为主。流行于城西门外的西关口音,最初只是城郊乡音。明清时期,广州西关成为繁盛的商业区,人口聚集,他们所操的西关口音还常夹杂外语词汇,很是时髦,被时人所模仿。[12]
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广州话本身亦在不断缓慢变化,广州音的收音范围比较广,连佛山、中山、香港的部分口音也一并收录。
香港、澳门的粤语口音与广州西关口音并无明显分别,只是在语感上有少许差异。[12]
广州话是保留古汉语成分较多的一种汉语方言,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古代的入声字,全套都保留在粤语中[13] 。和普通话差别很大,现代普通话的主要来源是元朝时期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所编制的《中原音韵》[14] 。大都话中掺杂了许多蒙古语的特点,特别是发音,实际上是一种“蒙古式汉语”,特别是将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上,北方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无浊音,吴、粤等方言成了古汉语的孑遗。[15] 广州话是汉语的一种地方变体,普通话则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两者在音系方面的差别很大。但由于都是来自古汉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广州话与普通话之间语音差别有多大,广州话和普通话存在着严整的语音对应规律。[18]
广州话的词汇和普通话有很大的共同性,据估计,与普通话相同的词汇接近70%,如果内容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词汇一致性更高,至少有90%。
广州话因地处珠江流域中心城市,为广州、香港等大都市数千万本地居民的母语,长期引导传统的粤语戏曲文化和粤语流行文化,影响力强大。粤语的戏剧和曲艺、电台和电视台等传播媒介的粤语节目,都用广州话;海外华人中使用粤语的人数较多,他们都以广州话作为交际的标准语;香港、澳门使用的也是以广州话为标准的粤语 。其他方言区人士和外族人士学习粤语,一般也就是学广州话。所以,广州话在海内外的交际活动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地位是显而易见的。[6]